@房財經 王哲
黃紅云玩資本的能力有目共睹。
這從金科股份過往的股權爭奪中,便能佐證。無論過程怎么離奇與狗血,黃紅云卻始終能笑到最后。
在當初與孫宏斌為了金科股份姓誰而臉紅脖子粗時,黃紅云就曾放言,金科猶如他的兒子一樣,是他的命。
而今,作為黃紅云的另一個“兒子”,金科服務卻要在他的眼皮下,易主了?
9月27日午間,停牌整整20天的金科服務,對外放了個大招。其二股東博裕旗下子公司,作為要約人將以最高付出47.63億港元,最低付出6.04億港元的代價,收購金科服務相應的要約股份。
這個價格對標的是12港元/股的股票價值,相比停牌時金科服務的股價,溢價33.04%。
一向對控制權無比重視的黃老板,這次真的要把金科服務拱手相送,還是另有隱情?
答案,只有交易方最清楚。
二股東逆襲
公告顯示,要約人是一家名為Thematic Bridge Investment Pte. Ltd的新加坡公司,它由博裕附屬公司管理的基金控制,最終控股股東為博裕。
截至目前,金科服務的已發行的總股本為6.528億股,其中金科股份持股30.34%,博裕集團持股22.69%,黃紅云持股0.02%。上述三者為一致行動人,合計持有金科服務53.05%股份。
剩余股份中,管理層員工持股計劃持股7.74%,賣方管理層員工持股計劃持股0.76%,雇員福利信托持股0.72%,公眾股東持股37.73%。
而要約股份數量為,除了博裕已持有的22.69%股份,以及金科股份已抵押的16.51%股份外,其他剩余的60.8%金科服務股份均可要約收購,約合3.97億股。如此,博裕此次要約收購,需付出的最高價格為47.63億港元。
但這只是一個理論數值。
根據公告內容,要約人希望要約結束后,金科服務依然能維持于聯交所主板的上市地位。而要滿足這個條件,則必須保證公眾持股數量,不得低于金科服務總股本的23.4%。
如此一來,實際操作中,博裕最多可要約的股份數量為約2.44億股,占金科服務總股本的約37.4%。折價后約29.28億港元。
對于要約股份的下限,也有明確規定。博裕連同自己現有的持股數量,必須至少達到金科服務總股本的30.4%,即約1.985億股。
換算一下,博裕最少要約的股份數量為約5035.9萬股,占金科服務總股本的7.71%后,才能滿足要約的條件。折價后約6.04億港元。
但無論如何,只要此次要約收購完成,博裕將超過金科股份,成為金科服務的第一大股東。
真假收購
事實上,博裕此次要約收購金科服務,存在頗多疑點。
最明顯的問題是,一向只做財務戰略投資的博裕,此次收購完成后,金科服務的業務模式及管理團隊,將延續現狀,還是重新洗牌再度重組,公告并沒有說明。
從金科服務現有的狀況看,其管理層大多均來自母公司金科股份。其中董事長夏紹飛和總裁韓強,更是在金科股份任職多年的老兵。
業務層面,金科服務當下所服務的項目,絕大多數也均來自母公司金科股份所開發的項目,其重慶本地的市場份額,占據著營收的一半以上。
從各方面因素分析,一切延續原有的模樣,將成為各方最好的選擇。畢竟作為物管企業,金科服務的業務,主要是依托在地產公司的基礎上進行的。
倘若不變的管理團隊,同樣的業務發展模式,博裕在當下這個環境中,斥巨資收購金科服務,圖什么?
2021年12月,博裕以37.34億港元的價格,收購了金科服務22%的股份。而2021年,金科服務的凈利潤為10.77億元。
如果以市盈率衡量,博裕第一次收購金科服務市盈率為約13倍,而此次要約收購的市盈率則為6.6倍。
顯然,博裕去年末的交易如今看來,是一筆虧本的買賣。作為資本而言,不能溢價退出,變將損失降至最低。
梳理此次公告信息可看出,金科股份盡管持有金科服務30.34%的股份,為第一大股東,但其將其中的16.51%,約1.08億股抵押給了博裕旗下子公司Broad Gongga。這部分股份被排除在要約股份之外。
也就是說,博裕此次要約收購金科股份持有金科服務的股份,僅剩下了13.83%。而這部分股份,據稱金科股份也已悉數抵押,抵押對象并未披露。
而剩余的管理層員工持股計劃持股、賣方管理層員工持股計劃、雇員福利信托持股的9.22%股份中,雇員福利信托購買價格最高為26港元/股,最低為19.1港元/股,賣方管理層員工持股計劃,出售股份最高價格為32.5港元/股,最低為21.15港元/股。
無論從哪個方面看,價格都遠遠高于要約價12港元/股。這些股東,會按要約價讓博裕收購股份嗎?
由此,可基本推斷出,博裕此次要約收購的主體,集中在了金科股份持有金科服務的13.83%,約9020萬股,以及公眾持有的37.73%股份上。
金科股份所持股份能否被收購成功,取決于它能否盡快解押;公眾股方面,則取決于股民們入市時的購買價格,與要約價相比是否劃算。
黃紅云的算盤
作為資本,博裕要的是回報,而非真心實意去經營一家物管企業。
但在當下的這個環境中,博裕想通過金科服務獲取大額收益,不太現實。通過繼續收購股份屯倉,以待日后行情好了再出手,將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唯好選擇。
畢竟,此時要約收購,和第一次買股相比,代價少了近一半左右。與其說博裕在要約收購金科服務,不如說成博裕在通過此舉進行低價補倉。
作為交易的另一個關鍵對象,黃紅云控制的金科股份,自今年來持續缺錢,已是眾人皆知的事實。
為了不斷給金科股份輸血,金科服務一度成了黃紅云的提款機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,7月31日,金科股份發布公告,金科服務將其現金15億元,以年化利率8.6%,借給金科股份,時間至2024年12月20日。
而今,黃紅云不僅拿走了金科服務的現金,還通過金科股份質押了其所有股份,可這依然沒有實質性解決金科股份缺錢的現狀。
但通過二股東博裕的要約收購,金科股份變相的可再融資一次。且作為一致行動人,將大部分股份集中在博裕一家的身上,可避免重蹈過去金科股份的覆轍。
在黃紅云心里,金科股份的地位遠遠超過了金科服務。為了能讓金科股份活下來,暫時將金科服務拱手相讓,以后重整旗鼓再次從博裕手中,將金科服務的股份收回來,完全符合其風格。
最關鍵的是,金科服務易主,人還是原先的人,業務還是原先的業務。這些,都是黃紅云拿捏死的。
都是資深玩家。黃紅云和博裕如此操作,可謂滿足了大家的需求。
金科股份表面失去了對金科服務的控制,但實際上是另一個版本的明股實債;而博裕方面,通過低價進一步獲得金科服務的股份,也攤薄了此前收購的成本。
作為“代持人”,博裕只需安心將金科服務的股票拿住而已。前提是,得等到金科股份撥云見日的那天。
但這天何時會來呢?
分享到微信
萬物云破發,吳亞軍還要“縮頭”多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