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房財經 王哲
來自珠海的華發股份,繼續創造著屬于自己的獨有記錄。
上半年整個行業繼續深度調整時,這家國企開發商銷售端逆勢而上,合同銷售769.3億元,同比增長55.76%,位列百強榜單第14位,同比提升3個排位;融資端,A股定增60億元計劃,已獲上交所受理。
當這些傳導至業績層面時,華發股份上半年交出了一份看似不錯的成績單。營業收入314.78億元,同比增長22.88%;凈利潤25.32億元,同比增長6.61%;歸母凈利潤19.26億元,同比增長2.07%。
與這份既增收又增利的靚麗業績同步的是,華發股份的少數股東權益更是來到的新高——截至6月30日,較上年末進一步提高了2.06個百分點,達到84.03%。
在已經披露上半年業績的房企中,它的這個指標繼續位列第二。
比它還低的是另一家國企開發商——中交地產,其上半年的少數股東權益為85.59%。
“剪刀差”越拉越大
對華發股份而言,盡管其近兩年來的業績持續攀升,但在少數股東權益占比過高這個“陰影”的籠罩下,外界對其業績的含金量始終存在質疑。
所謂股東權益,指企業的凈資產;股東權益占比,則指占凈資產的比例。通常而言,在房地產企業中,當少數股東權益占比過高,且與凈利潤分配比例形成明顯“剪刀差”時,其存在“明股實債”的問題也就越明顯。
作為不體現在正常財務報表中的表外債,“明股實債”是否存在,一直是開發商緘口不言的話題。
回到華發股份身上。自2017年開始,其少數股東權益就開始不斷上漲,從239.16億元,一路攀升至今年上半年末971.83億元。過去6年半時間,少數股東占比增長了31.53%。
其上半年的凈資產為1156.64億元,較上年末增加5.91%。但這并沒有增厚華發股份的家底,其股東權益184.81億元,占比僅為15.98%,而上年末的股東權益占比還為18.04%。
圖片來源:華發股份2023年半年度報告截圖
再來看看它的凈利潤分配比例,與股東權益占比之間的“剪刀差”。上半年,其少數股東盈利6.06億元,占凈利潤的23.94%,這與少數股東權益占比84.02%相比,差了60.08個百分點。
圖片來源:華發股份2023年半年度報告截圖
換句話說,按照股東權益占比進行凈利潤分配,華發股份上半年的凈利潤,少數股東應該分得八成五左右,但實際只得到了不到二成五。
而這種現象自2017以來,就一直存在。過去的三年,華發股份少數股東分得凈利潤的占比,分別為36.36%、31.69%、45.45%;與之對應的是,少數股東權益占比分別為66.92%、78.29%、81.96%。
很明顯,權益占比和凈利潤分配比例之間的“剪刀差”,在越拉越大。
一般而言,當“明股實債”問題凸顯時,少數股東會往往會分掉凈利潤的大頭;而當企業發生虧損的情況下,少數股東也只承擔虧損額度的少數,甚至還會盈利。
但華發股份顯然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。它一方面具備了房企“明股實債”所有的特征,但同時又沒有讓少數股東占得太多利潤分配。
究竟是什么樣的少數股東,會對華發股份進行長期投資而只求少許回報?這種“怪相”的背后,是何原因?
內部利益鏈
事實上,面對華發股份這種明顯偏離行業平均值的權益占比,監管層也早已關注。2022年5月,在華發股份發布2021年財報后,上交所就已對其發出了監管問詢函。
在當時的問詢函中,上交所指出2019-2021年,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權益從235億元增長至751億元,漲幅219.57%;同期歸母凈資產僅從198億元增長至208億元,漲幅5.05%。
對此,上交所要求華發股份說明少數股東權益激增的原因及合理性,并要求其自查對少數股東是否存在保底回購、強制/優先分紅、對賭等情形。
華發股份彼時的回應為,截至2021年末,合作項目股東資本金投入增加457億元,是少數股東權益增長的最主要原因。
而在457億元的少數股東資本投入中,珠海華發城市運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、珠海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投入就達到300.05億元。此外還包括珠海十字門中央商務區建設公司等提供的資金。
上述少數股東,均為華發股份母公司珠海華發集團控制。后者成立于1980年,是落實珠海“產業第一”戰略的領軍企業,為國企改革“雙百企業”并獲評全國標桿。
也就是說,在華發股份的少數股東中占據重要地位的,是來自同一控制人的關聯公司。
這也就解釋了,為何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權益占比奇高,但在歷年的凈利潤分配中,卻只得到了少數利益。畢竟對華發集團的而言,肥水并沒有流入外人田。
但華發股份為何要關聯公司做其項目公司的參股方,而不選擇其他資本?
2020年,“三道紅線” 政策出臺后,華發股份全部踩線,處于“紅檔”房企之列??缮衿娴氖?,一年后,華發股份“三道紅線”居然全部消失,成功于2021年底轉為“綠檔”房企。
也正是2021年,其少數股東權益較2020年增加了77.1%,為近些年來的最大增幅。短短一年,成功將“三道紅線”全部轉綠,少數股東權益激增的貢獻有多大?
可以說,在此輪行業調整中,華發股份憑借著華發集團強大實力的庇護,不僅毫發未損,反而逆勢擴張。但過度依賴于母公司,也讓外界對其自身的獨立性,充滿質疑。
與不斷上升的少數股東權益相比,華發股份近年來常被詬病的另一現象為,將大量現金存放于關聯公司華發財務公司,供華發集團支配,收取低額利息的同時,又通過其他渠道進行高成本融資,不斷抬升自身的財務成本。
2022年,華發股份存放于華發財務的存款為190.08億元,收取利息1.38億元,收益率僅約為0.73%;同時,向華發財務借款16.53億元,支付利息2.63億元。
但該現象,在今年上半年有了緩和。
截至期末,其存放于華發財務的資金為90.05億元,較期初190.08億元,少了52.63%;同期,從華發財務的貸款為4.47億元,較上年同期26.8億元,少了83.32%。
分享到微信
孫宏斌“大圣歸來”,融創曙光乍現